close

  圍繞“抗震救災英雄少年”雷楚年的淪落,本報昨日已發表“未成年‘英雄’如何面對‘光環太重’”的文章,網上的留言很多,大家爭議最大的焦點是:當初是否應該給他那麼多的榮譽和優待?有人認為他是被“捧殺”的,太多的榮譽壓垮了他,連瞭解他的初中老師也說,梯子要一檔一檔地爬,雷楚年“上升”太快了;反對的理由也很充分:為什麼更多的英雄人物沒有被榮譽壓垮呢?
  這裡涉及到對“道德”的認知,對人的認知。在此基礎上再來談表彰是否太多的問題,可能更容易談清楚。
  雷楚年在地震發生時勇救同學,無疑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道德行為;行為是外在的,但卻是一個人的內在德性或道德品格的體現。但是,一個人一時的德行,與其內在德性之間,是否可劃等號?一個人一旦作出了某個道德行為,這個行為就存在於時間之流中,不會再改變了?
  一個人的“德性”是會變化的。一時的道德行為表明行為人當時的德性,不一定能說明後來的德性。所以說,“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,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”(毛澤東);一輩子做好事,就需要堅定、持久的德性來支撐。一個人德性能否持久,一方面與個人素質有關,另一方面,外部因素也會對一個人的德性產生影響,或培育之、強化之,或削弱之。
  “抗震救災英雄少年”等榮譽稱號和各種優待,是對雷楚年勇敢行為的表彰。但是,由各種榮譽稱號和各種優待所塑造出來的道德形象,不是一時的道德行為所能支撐的。人們並不要求道德楷模要時時刻刻處於道德巔峰,不會要求你的所有行為都堪稱榜樣;你用正當途徑獲取個人利益,也不會受人指責。但是,要求你沒有負面行為,遵紀守法,不能算過分。
  讓雷楚年參加報告團,是希望用他的德行和德性影響更多的人。昨天有報道說,他參加抗震救災報告團外出時,要求住豪華單間——他的內心狀態,即享受特權的欲望,已經與他在講臺上的形象發生了背離;他在報告團內部的行為,與讓他做報告的目的,也發生了背離;他的德性的變化,與他先前的行為,發生了背離。
  外出做報告要求住豪華單間,個人坐飛機時利用榮譽稱號把經濟艙升為商務艙,都說明雷楚年的價值觀本來就是有問題的,是隱藏在他內心的負能量。這種負能量沒有得到遏制,反而吞噬了他的德性。內在德性的滑落,使得榮譽稱號與他後來的行為和形象發生了背離。“楷模”形象的崩塌,是從內心的崩塌開始的。
  給予雷楚年一定的榮譽和優待,本來不是問題,對他疏於教育和管束才是問題。對道德楷模,不能只是表彰,還要培育、加固其德性,與其外在形象相一致,這樣的道德楷模才能持久,才能真正發揮正面引導作用。
  (原標題:表彰德行,更要培育德性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06aples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